简体中文   ENGLISH    上一页     下一页     返回首頁  

三、測量血壓須注意的問題
1.在氣囊放氣過程中,首次聽到聲音時的血壓為收縮壓。而兒童期舒張壓以聲音轉低沉作為舒張壓較為標準,成年人則以聲音消失為準。
2.被測者應在安靜、溫度適宜的環境中休息5分鐘,以消除疲勞和緊張因素對血壓的影響,被測的上臂應裸露、伸直,與右心房同一水平,并外展45°。受檢前30分鐘要停止吸煙和進食。
3.袖帶大小合適,袖帶與氣囊長度之比為21。一般使用15cm寬的袖帶為宜。
4.袖帶的下緣放置在肘關節前自然皺褶上方約2~3cm處,袖帶中部對著肱動脈,不能過緊或過松,測量時聽診器置于肱動脈上,不能接觸氣囊,更不能塞在袖帶下。
5.充氣壓迫時間不能過長,否則易引起全身血管反應性收縮,使血壓升高。
6.首次就診需測量雙側上肢的血壓,一般以右臂肱動脈為準,連測23次,取其最低值。正常人左右兩側上肢血壓可相差10~20 mmHg,一般右側比左側高,懷疑有主動脈狹窄的病人應用較大氣囊同時測量雙下肢血壓,氣囊束于腘窩上部約3~4cm處,測量腘動脈的壓力。
四、高血壓的流行病學
我國高血壓流行情況
我國高血壓患病率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歷史,高血壓患病率雖不如西方國家高,但卻呈升高趨勢,如1959年患病率僅為5.11% ,到了20041018歲以上的居民高血壓患病率達到18.8%,估計全國高血壓患病人數1.6億多。從發病地區看,廣東最低,西藏拉薩最高,患病率總的分布情況為北方高,南方低,沿海高,內地低。從發病性別看一般在`35歲以前男性的患病率略高于女性,35~55歲兩性大體相似, 55歲以后女性平均血壓高于男性。從城鄉看,1979調查結果是城市明顯高于農村,1991年北京市普查結果與1979年相比,農村從2.2%上升到11.7%。由此可見,近年來農村的患病率有大幅度上升趨勢。
五、高血壓的自然病程
高血壓是一個長期逐漸進展的慢性疾病,由于目前其確切的病因尚不明確,多由遺傳與環境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致,其個體的風險因素和致病因素強度不盡相同,所以就個體而言,難以判斷高血壓發病的確切年齡段,又因高血壓初期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,因此難以把握其發病“起點”,但據研究推斷,原發性高血壓很可能起源于兒童階段。因有部分兒童血壓水平高于同齡的兒童和青少年,成年后發展為高血壓,還有部分患者本身具有高血壓基因,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就可誘發血壓升高,日久之后發展成為高血壓病。
在我國約70%的高血壓者屬輕型,若病情比較緩慢者,其并發癥一般發生在高血壓起病后15~20年左右。